更多

新闻排行

更多

正典推荐

猪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以及诊断与防治
日期:2010-10-15 14:36  来源: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查看:

     1.   猪艾美球虫
      过去,一般认为猪等孢球虫的致病力较强,常可引起哺乳仔猪的严重腹泻,而艾美球虫的致病力较弱。但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试验研究都表明,猪的艾美球虫病实际上普遍存在,即使是在亚临床状态,其损失也可能是很大的。猪的数种艾美球虫(如光滑艾美球虫、粗糙艾美球虫、蒂氏艾美球虫、猪艾美球虫、有刺艾美球虫和新蒂氏艾美球虫)都可在乳猪和断奶后仔猪引起发热、腹泻、体重降低、食欲下降等症状。以25×104新蒂氏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接种18只30日龄仔猪,结果在感染后8~11天间出现严重腹泻,粪便呈粘液状带泡沫,褐色或绿色,常粘附于会阴部,12天时粪便呈糊状,并在13~14天时逐渐恢复至正常。在8~11天时剖检实验猪有明显的肉眼病变,表现为在中后段空肠有卡他性或局灶伪膜性炎症,粘膜表面有斑点状出血和纤维素性坏死斑块,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性增大;显微镜下可见肠绒毛萎缩,肠上皮细胞灶性坏死,在绒毛顶端有纤维素性坏死物,并可在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成熟的裂殖体、裂殖子等内生性阶段虫体。猪的艾美球虫病一般发生断奶前后的仔猪。但对其流行病学的研究仍很少。
     2. 猪等孢球虫
      猪等孢球虫是引起猪球虫病的主要病原,且常为原发性,发生于产房内的哺乳期或新断奶的仔猪。在世界各国,其发生率约占仔猪腹泻性疾病中的15%~20%。据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有83%~100%的猪场有猪等孢球虫感染,在美国每年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亿美元以上。猪等孢球虫主要寄生于猪小肠,偶可寄生于盲肠及结肠,其中以空肠或回肠尤为常见,以5×104卵囊试验接种1~3日龄仔猪可引起严重腹泻,接种7×104~3×105卵囊则引起仔猪死亡。腹泻以糊状粪便开始,2~3天后转为水样,常呈黄色或灰白色,但无血便,有强烈的酸奶味。以2×105感染3日龄仔猪后2~4天开始发生腹泻,并一直持续至感染后10或11天;4.5天时即在粪便中出现卵囊,第7天时为排卵囊高峰;在整个病程中分别于5~7天和12天时出现两次排卵囊高峰,说明有一次循环感染出现。显微镜下可见肠绒毛萎缩、融合、肠隐窝增生,并有坏死性肠炎的病理表现,在肠上皮细胞内可见到双核形并以内出芽生殖分裂的Ⅰ型裂殖体和多核的Ⅱ型裂殖体。
      仔猪出生后可立刻感染猪等孢球虫。由于猪等孢球虫生活史短暂,5~7日龄时仔猪生活环境中即有大量卵囊,因而等孢球虫病常发生于7~14日龄的乳猪。但新近的调查表明更大日龄的仔猪也可发生。Sayd等证实10~19日龄仔猪的猪等孢球虫检出率更高;哺乳期仔猪和常规断奶后的仔猪卵囊检出率也无明显差异。在一次更大范围的调查中,Meyer发现在大型机械化养猪场,3~4周龄的仔猪感染最高。在历时一年的连续采样检查中发现5个种猪场(母猪群155~238只)的264窝仔猪(按总产仔猪窝数的10%抽样)中总体累加感染率为53.8%(在不同的猪场分别为20%~81.5%),在哺乳期仔猪感染率从18.6%升高至37.3%。至哺乳末期,腹泻病发生率最高,可占采样窝数的66.3%,有63.4%的腹泻仔猪粪检等孢球虫卵囊阳性粪检阳性的猪有78.2%发生临床型球虫病;夏季(66.3%)和秋季(61.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冬季(37.9%)和春季(47.9%),且常与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兰氏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ransomi)混合感染。不同的断奶方式对断奶仔猪的猪等孢球虫感染率似有影响,早期断奶的仔猪在断奶后6~7周育成期间3次采样检查,感染率从37.5%下降至20.2%再至4.1%,与此同时腹泻发生率则从36.5%降至11.0%再至3.3%;而常规断奶的仔猪则从17.2%上升至21.9%再稍降至21.0%,腹泻发生率则分别为34.4%、33.0%和5.7%。有自动除粪系统的仔猪栏中仔猪感染率较低,网孔型地板栏舍内仔猪的感染率明显小于平实型地板栏舍的仔猪。产房污染是仔猪感染的主要来源,并可造成在同一产房内的一窝窝仔猪的连续感染。极少量的残存卵囊即足以导致这种连续感染,一窝仔猪中只要一只感染,很快引起全窝仔猪同群感染。较短的潜隐期和孢子化时间及仔猪栏内较高的温度(可达35℃),使猪等孢球虫生活史很易完成,可能是感染在同窝仔猪间迅速扩散的主要因素。但大多数研究认为母猪带虫对其仔猪等孢球虫病发生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大。
      3.   免疫
      对猪球虫病的免疫机理研究还非常少。但一些临床表现说明仔猪能对球虫感染产生免疫力。Sturt等实验证明仔猪试验或自然感染猪等孢球虫后对再感染有很强的抵抗力,不但无临床症状,且很少甚至无卵囊排出;一日龄仔猪口服4×105孢子化卵囊后出现水样腹泻,甚至引起死亡;但给19日龄仔猪同样剂量的卵囊则只引起轻微临床表现,说明仔猪对猪等孢球虫感染有年龄免疫现象。仔猪出生后3~4周内,肠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是逐渐发育成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局部抗球虫免疫的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细胞和体液因子逐渐发挥作用,且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可能比特异性免疫因子有更重要的作用。
      4.   诊断和防治
      猪球虫病发生于哺乳期和断奶前后,正是仔猪腹泻病的好发年龄,有多种病理或生理因素可引起仔猪腹泻。因此对仔猪球虫病的诊断比较困难,仅从粪检中查获卵囊或进行克粪便卵囊计数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剖检,在小肠上皮细胞中查见艾美球虫或等孢球虫的内生性阶段虫体及相应的病理变化才可确诊。目前还未见有能用于猪球虫诊断的免疫学方法报道。猪球虫卵囊的粪便检查以饱和盐水(d=1.20g/mL)漂浮法较好,饱和硫酸锌(d=1.29g/mL)、饱和蔗糖(d=1.29g/mL)、饱和氯化锌+蔗糖(d=1.30g/mL)由于比重较大,对球虫卵囊的检出率反而有明显影响。猪球虫病的治疗较为困难,鸡用的大多数抗球虫药无明显效果。氨丙啉、莫能霉素、呋喃唑酮等经试验证明无预防和治疗作用。虽然猪的饲料中常添加盐霉素,但其对猪球虫可能无明显效果。磺胺类药物可用于治疗或预防球虫病,但喂服困难,患病仔猪常不愿采食或饮用含治疗药物的饲料、饮水,以高浓度磺胺类药物配成糊状物涂于母猪乳头,可能导致仔猪因异味而不愿吮乳,效果并不理想。据报道5%的三嗪酮悬液(商品名为百球清)对仔猪球虫病有极好的治疗预防效果。按20mg/kg体重(相当于0.4mL/kg)或1mL/头仔猪剂量于3~5日龄一次口服可完全预防球虫病的发生,增重明显;由于该药对猪球虫内生性发育各阶段虫体均有效,以此剂量进行治疗也同样有效。该药安全性好,5倍剂量仔猪也能完全耐受,且与补铁剂(口服或非肠道给药)、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硫酸抗敌素、增效磺胺等无任何相互干扰,也不影响仔猪免疫力的产生,在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