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新闻排行

更多

正典推荐

猪弓形虫病的防治及注意事项
日期:2010-10-15 14:42  来源: 《养殖技术顾问》  查看:

      猪弓形体病又称弓形虫病,是由弓形体引起的生猪血液寄生虫病。本病可在人、畜、禽和多种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常引起整个猪群发病,死亡率高达60%~80%。由于本病在临床上以稽留高热和体表广泛性出血(瘀血)为主要特征,与猪瘟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所以常常被混淆,造成误诊误治,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疫病的传播流行,使猪场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流行特征
     猫科动物为终末宿主,是传播本病的传染源,有时可引起暴发性流行和大批死亡。据报道,一般猪场的猪群感染率在20%以上,有的高达60%,死亡率达60%~80%。本病各季均可发生,但以每年4~10月多发,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而以10~50千克的中小猪发病较严重。

2临床症状
      本病多呈急性经过,在平养的猪群中,最初1~2头发病,若不及时隔离并采取预防措施,常于1~2天内相继出现新的病例,并危及全群。
      患猪突然减食或废食,呈稽留高热,体温常达41.5~42.0℃或更高,并稽留不退,一般持续5~10天或更长。
      病猪咳嗽,有明显的呼吸症状,常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式呼吸。流清鼻涕,有眼眵且便秘,排粒状干硬粪团,表面附有白色假膜,后期排酱油(煤焦)样半流体粘稠稀便。尿呈特征性鲜艳橘黄色。
      患畜精神沉郁,鼻、耳、四肢及股内外侧、胸腹部、臀背部等处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点或瘀血斑块,甚至有的布及全身而遍体紫红。乳猪可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共济失调等。
     患病的妊娠母猪流产、早产或产死胎和畸形胎。有的出现脑膜炎,呈阵发性癫痫发作,有的后肢麻痹、站立不起或失明。
3病理变化
      内脏出现广泛性小灶状坏死病变呈暗红色,水肿,切面流出大量带泡沫的浆液;淋巴结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点,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最显著;肝肿胀,表面有散在的针尖至黄豆大灰白色坏死灶;胃底部出血、溃疡;脾脏显著肿胀,有少量出血点;肾呈暗红色,表面及切面均见灰白色坏死灶;肠黏膜肥厚糜烂,有出血斑点。

4防治措施
4.1预防
      本病一旦在猪场发生,病原将很难消除,疾病将会在场内经久不息,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全面防范,否则后患无穷。
      猫是弓形体的终末宿主,所以猪场内应禁止养猫并防止野猫进入。可以通过毒饵诱杀和人工捕杀的方法消灭进场猫。
      定期灭鼠,加强饲料及原料的保管贮存,避免猫鼠进入饲料仓库,禁止使用被猫鼠粪尿污染的饲料喂猪。全场定期消毒,清除粪污,减少环境中的病原数量和传播机会。
      饲料中定期添加磺胺类药物,新出现病例的猪场或曾发生过本病的猪场,添加药物混饲进行群体预防尤为必要。
      发现确诊病例之后或于每年4月气温回升之时,实行全场加药、群体预防。在添加磺胺类药物的同时,应按常规比例添加磺胺增效剂。为减少磺胺类药物对猪体肾脏的毒害及副作用,还应同时添加小苏打。
     保持畜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对母畜流产的胎儿、排泄物以及病死的尸体应严格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4.2治疗
      本病原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早期和足够疗程治疗,疗效相当确切。所以应于发现病例后尽快确诊并立即用药。
      磺胺类药一定要选用含有“甲氧苄氨嘧啶”(TMP)的药物。磺胺类药前凡加有“增效”或“复方”2个字的代表已加有TMP,如增效磺胺嘧啶钠、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增效磺胺甲氧嗪、复方新诺明等。
      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每天每千克体重60毫克,配成10%的溶液肌肉注射,用3~5天。磺胺嘧啶(SD)和乙胺嘧啶,前者按每千克体重70毫克,后者按每千克体重6毫克,每天服药2次,首次倍量,连服3~5天。

5注意事项
      对于弓形体病,只有磺胺类药物有特效,其他抗生素均无效。
      必须坚持严格的用药原则,首先剂量要足,首次剂量要加倍;根据磺胺类药物在体内的维持时间,严格按时用药;而且不能过早停药,治疗本病的1个疗程需要5~7天,通常到第5天时,病猪体温下降,出现食欲,但此时不可停药,必须继续用药1~2天,否则易复发,且复发后治疗极其困难;病重猪用磺胺6-甲氧嘧啶静脉注射,药效快,在暴发期可迅速控制病势发展,用量为0.5毫升/千克;待病情缓解后,可减少用药次数,或改为口服疗法。肌肉注射药量大时,一定要采用多点、深部肌肉注射,以利于药物吸收。
      在对本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有些兽医人员给病猪注射1~2天之后,未见明显康复就停药或改用其他抗生素,以至治疗失败。
      因此,对本病作出确诊后,除尽早用药之外(发病3天内治疗非常有效,发病5天后,治愈率会很低),还必须坚持用药,疗程一般为7天,至少不得低于5天。否则将会前功尽弃,这也是本病治疗时必须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