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网首页 - 新闻 - 财经 - 猪价 - 人才- 招聘- 求职 - 协会 - 电子杂志 - 科技 - 猪病 - 商城 - 视频 - 访谈 - 人物 - 专题 - 图库 - 博览会 - 兽药GSP
中国养猪业的价格波动和风险管理
由于养猪业地位重要,养猪业的价格波动就会对社会各方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在不断的思考:我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情况如何,波动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何种影响,如何进行波动风险的管理以及未来波动的趋势如何?
中国养猪业的价格波动和风险管理

养猪业在中国畜牧业经济甚至是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6年猪肉产量在肉类产量中的比重达到62%,在2015年养猪业产值在畜牧业产值中的比重也高达43.2%。养猪业从业人员数量巨大,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生猪饲养场(户)数为4954个,因此,中国养猪业所涉及的就业人数至少也在5000万人以上。猪肉在居民消费中也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城镇居民家庭猪肉消费量在猪牛羊禽几类肉类消费中所占比重为60.9%,农村居民的这一比重达到68.7%。由于养猪业地位重要,养猪业的价格波动就会对社会各方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在不断的思考:我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情况如何,波动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何种影响,如何进行波动风险的管理以及未来波动的趋势如何?本文将考察中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基本情况,并对养猪业价格波动的机制、影响以及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最后对未来我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形势做一个判断,以期对以上问题作一初步回答,供与养猪行业相关的各界人士参考。

中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

1 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我国生猪产业在2003年以后总体上呈现比较明显的周期性,大致出现4轮周期,如采用从一个周期的高峰到另一周期的高峰时间距离,来度量周期的间隔,则4次高峰出现的时间是2004年9月、2008年3月、2011年9月以及2016年6月,前三次高峰的间隔时间是3年6个月,最后两个高峰的间隔时间是4年9个月。

第一轮周期,2003年7月生猪价格开始上升,到2004年9月到达9.32元/公斤价格顶峰,之后逐步下降,到2006年6月价格降至谷底。触发这一轮周期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导致全国运输受到很大限制,各地猪肉流通量大幅减小,出现暂时性的短缺局面;“非典”疫情过后,消费又快速恢复,需求量大增,导致猪肉价格明显上升。第二轮周期,是2006年6月以后价格持续上升,到2008年3月到达16.44元/公斤的价格顶峰,之后持续下降,在2009年和2010年出现了小幅波动后,到2010年6月,这一轮周期结束。这轮周期主要的触发原因是,2006年后逐步在全国出现的蓝耳病疫情,导致猪的大量死亡,猪肉供应明显下降。2006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为61207万头,到2007年下降至56508万头,下降了7.7%。在2008年以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猪肉供应得到恢复,2008年的生猪出栏量上升至61017万头,价格逐步回落。第三轮周期,是2010年6月开始价格上升,到2011年9月达到19.37元/公斤的价格高峰,之后持续下降,一直到2015年3月都在14元左右的盈亏平衡点附近持续波动。这一轮价格周期触发的原因是,2010年末逐渐在全国出现的仔猪腹泻疫情,导致了2011年生猪供应:该年全国生猪出栏66170万头,比2010年下降了0.77%。2012年以后生猪生产能力得到恢复,并一直未出现严重的生猪疫情,生猪供应量较充足,这也是导致2012~2015年生猪价格持续在低位震荡的重要原因。另外,2008和2011年这两次周期中,价格快速上涨的过程也基本与两次全球性的物价上涨同步,因此,这两次周期也与全社会的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周期有关。第四轮周期,2015年3月生猪价格又出现了一轮上升,到2016年6月最高涨至20.6元/公斤,之后逐步下降,2017年1~8月大部分时间在14至15元/公斤之间波动。这一轮周期的主要触发原因,一是多年持续的价格低迷,导致大量小、散养殖户无法支撑,退出市场;二是2014年后全国加强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的力度,国家出台多项与养殖业污染相关的法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一批环境处理不过关的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退出市场,引起了供应短缺,进而引发2015~2016年生猪价格的大幅上升。2016年下半年全国生猪供给能力逐步恢复,价格也进入下行通道。

图1 2000年12月以来中国生猪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部

2 波动比较剧烈

2007年后,养猪业价格波动明显,但生猪价格波动剧烈程度究竟有多大,这需要有一个参照和对比。下面,我们首先将生猪价格与肉禽及其制品,以及食品价格波动进行比较,然后将我国的生猪价格与外国生猪价格波动幅度进行对比,来对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做出更明确的判断。

(1)与其他食品相比

    2001~2017年,生猪或猪肉价格的波动幅度相比于肉禽及其制品,以及食品的价格波动幅度明显更大,这段时间,猪肉的同比指数(上年同月=100)最高超过180,最低为68.2;而肉禽及其制品同比指数最高为149,最低为84.5;食品同比指数最高为123.3,最低为95.6。并且在几次波动的周期中,猪肉价格指数波动的幅度都大于肉禽及其制品以及食品价格指数,这说明,猪肉价格波动的幅度要比肉品及其制品以及食品的平均的价格波动幅度要大,猪肉是价格波动比较剧烈的食品。

图2 中国食品、肉禽及其制品、猪肉月度价格同比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与其他国家生猪价格波动幅度比较

    与其他国家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进行比较,更能帮助我们认识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全球除中国之外,欧盟和美国是两个最主要的生猪生产地区和国家,所以我们将中国的生猪价格波动与欧盟和美国进行比较。图3显示了中国和美国2001年10月~2017年7月以及欧盟2007年12月~2017年7月生猪价格同比指数变动走势,仅从波动图形来看,发现美国和中国生猪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欧盟生猪价格波动幅度较小。而美国与中国生猪价格波动幅度,难以通过图形直观得出谁大谁小的判断。我们用价格的变异系数(CV)来度量波动的剧烈程度,进而比较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价格波动情况。变异系数的公式如下:

其中cv为变异系数,s为样本的标准差,
为样本平均值。如果该系数越大就说明波动越剧烈,反之则波动剧烈程度小。我们重点考察2007年以后生猪价格波动情况,为更准确比较波动剧烈程度,我们将2007~2017年分成三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是2007年1月~2009年12月,第二时间段是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第三时间段是2013年1月~2016年12月。前两个阶段是36个月,第三个阶段是48个月。发现中国在前两个阶段,生猪价格波动比美国和欧盟更剧烈,而在第三个阶段,中国的生猪价格波动幅度比美国和欧盟都小。在用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剔除掉生猪价格的通货膨胀因素后,再计算价格的变异系数,发现以上的结论并没有改变。

美国在2012~2015年生猪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在2014年上半年,美国仔猪腹泻疫病严重,导致生猪供给量大幅下降,进而生猪价格上涨;2014年下半年美国生猪生产能力逐步恢复,生猪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欧盟生猪价格在2012年后波动幅度较大,主要是受到了国际贸易的影响,即2014年8月,俄罗斯对欧盟食品采取贸易禁运措施,由于俄罗斯是欧盟重要的猪肉进口国,因此欧盟生猪价格在2014年8月以后出现了明显下降;之后欧盟主要生猪生产国纷纷缩减产能,从2015年末开始,欧盟生猪价格又持续上升。

图3 中国、美国、欧盟生猪月度同比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美国农业部、英国养猪委员会数据计算

图4 中国、美国、欧盟生猪价格变异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美国农业部、英国养猪委员会数据计算

图5 中国、美国、欧盟生猪价格变异系数(对价格剔除通货膨胀影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美国农业部、英国养猪委员会数据计算

总体来看,通过与其他食品以及其他国家生猪价格波动情况的比较,发现我国生猪价格波动比较剧烈,但生猪价格波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某些时间段,欧洲和美国的生猪价格波动甚至比我国还剧烈。

3 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波动幅度接近

我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第三个突出特点是,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波动幅度相当接近,由图6可以看出,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走势基本一致,波动幅度也接近,近年来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基本保持在10元/公斤左右。

图6 中国生猪和猪肉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部

接下来对我国与美国的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的情况做一比较,由图7、8看出,美国猪肉价格指数的波动明显低于生猪价格指数,无论是从环比指数还是同比指数来看,猪肉价格指数都在生猪价格指数的中心地带波动。从具体数值来看,2000年8月~2017年7月,美国猪肉环比价值指数在96~105之间波动,而生猪价格的环比指数在80~126之间波动;在同比指数方面,猪肉价格指数的波动范围是89~118之间,而生猪价格指数的波动范围是55~165。

对于中国,由图9、10看出,生猪价格指数与猪肉价格指数的重合度相当高,上升与下降的走势也基本一致。对于环比指数,生猪价格指数是在88~118之间波动,猪肉价格指数是在91~119之间波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对于同比指数来说,生猪价格指数在59~197之间波动,猪肉价格指数的波动范围是65~191。猪肉价格指数波动范围比生猪略小,这与美国的情况有很大差异。

图7 美国生猪和猪肉价格环比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部、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

 图8 美国生猪和猪肉价格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部、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

图9 中国生猪和猪肉价格环比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部、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

图10 中国生猪和猪肉价格同比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部、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

中国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变动幅度及变动走势的高度一致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仍然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的情况来寻找答案。当用生猪价格除以猪肉价格,发现中国的这一比值基本上在60%附近波动,最低为2002年6月的55.3%,最高为2016年5月的66%。2016年生猪的平均价格为18.6元/公斤,猪肉的平均价格为29.3元/公斤,猪肉价格不到生猪价格的两倍。而在美国,2000年3月~2017年7月间的大部分时间,这一比值在10%~20%之间波动,最低为2002年9月的10.2%,最高为2014年7月的22.6%。2016年美国生猪平均价格为49.6美元/百磅,猪肉平均价格为374.7美元/百磅,是生猪价格的7倍多。这说明在中国,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的差距相对较小,而在美国这一差距相对较大。在美国,生猪销售之后到猪肉上市之间还附加了大量的成本。这一方面可能是美国在生猪屠宰、分割、猪肉流通环节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在这些中间环节,又附加了很多的价值,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福利。

因此,由于生猪价格在猪肉销售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在其他成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生猪价格的波动对猪肉价格波动影响也就比较小,猪肉价格也就不会随着生猪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在中国,由于生猪价格在猪肉销售成本比重较大,所以就出现了生猪价格波动与猪肉价格波动高度重合的现象。在猪肉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生猪和猪肉市场的波动主要取决于生猪供给的波动。如果生猪价格波动对猪肉价格波动影响较小,则说明生猪市场的波动对于猪肉消费者的福利影响也较小,这样,生猪价格波动对于社会带来的影响也会小一些。

图11 中国和美国生猪出场价占猪肉零售价的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部、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

中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机制

生猪产业价格波动,是生猪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外部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冲击主要是指,来自生猪市场价格系统之外的,如疫病、重要的食品安全事件等,直接影响生猪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生猪供求关系主要是看供求双方在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变化时,能否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使得供求恢复平衡。

图12 生猪市场系统示意图

1 供求系统

在供求关系方面,由于我国生猪市场存在几方面的特点,因此生猪市场出现供求失衡时,便难以迅速调整并恢复均衡,这就是养猪业市场波动的内在原因。第一,生猪的供给存在滞后性。从能繁母猪配种到猪肉上市要10个月以上的时间,当养殖户发现生猪价格较高,决定扩大生产规模时,其扩张的行为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市场供给,促进供求平衡,进而促进价格回落。而且在供给者纷纷采取扩大供给的行动时,又会造成未来10个月以后的供给过剩,从而导致价格的过度下降。第二,我国猪肉市场规模巨大,生产者普遍规模小,在地域空间上也比较分散,所以,生产者很难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也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期和采取适当的行动,这样生产者往往根据当期的价格信息做出积极反应。第三,我国消费者对猪肉需求弹性较低。我国汉族居民自古以来对猪肉具有很强的偏好,猪肉很难被其他肉类代替,猪肉消费对于居民的收入也不敏感。当猪肉价格变化时,消费者的猪肉消费量仅作微小变化。综合来看,由于生产的滞后性,生产者对当期价格的积极反应,以及消费者对价格不够敏感,导致生猪市场容易出现扩散式的蛛网波动,即一旦价格波动被触发就很难收敛到均衡状态,而是持续波动下去,而且波动的幅度不断扩大。

2 外部冲击

在生猪市场内部存在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外部冲击也是造成生猪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疫病冲击和环境治理政策的冲击。2006年以后,蓝耳病和仔猪腹泻两种疫病分别触发了两次生猪市场波动;2014年以后,逐步出台的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一定范围内削减了生猪供应量,这也对生猪供给形成了冲击。

在需求方面,一些影响较大的全国性猪肉食品安全事件,会在一定时期内对猪肉的需求形成冲击。比如2009年的甲型H1N1事件、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等在一定时间内导致猪肉的消费量下降。

另外,全社会的通货膨胀会对生猪价格形成整体性的冲击。一方面通货膨胀会通过增加生猪养殖成本对供给形成冲击,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会通过消费者的消费替代,导致猪肉需求量增加,从而形成需求方面的冲击。2007年前后以及2011年的生猪价格上涨与这两个时间段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有一定关系。

中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影响

1 对生产者的影响

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对于生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较大影响。对于生产者,由于生猪生产成本相对稳定,所以生猪的价格波动会导致生产者的利润也出现比较剧烈的波动。由图13可以看出,代表养殖者盈利水平的猪粮比与生猪价格的变动走势基本接近,随着价格的波动,养猪业的盈利水平也波动明显。如果以5.8:1的猪粮比作为养殖业的盈亏平衡点,发现2009年4月~2017年8月,猪粮比基本在盈亏平衡点上下频繁波动。盈利水平的大幅度和频繁的波动给生产者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大了生产者的经营风险,尤其对于中小养殖户带来的风险较大。

图13 中国生猪出场价格及猪粮比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

注:猪粮比为生猪出场价除以玉米价格

2 对消费者的影响

猪肉的价格波动对于消费者的福利也会产生较大影响。猪肉的消费支出在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猪肉的消费支出在食品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10%左右,由于食品消费支出在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大致在30%左右,所以猪肉消费支出在全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达到3%左右。由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根据各种消费品的支出份额作为权重来得到的综合价格指数,另外相对于其他产品,猪肉价格波动又比较剧烈,所以猪肉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会产生明显影响。由图14可以看出,随着猪肉价格指数的变动,猪肉价格指数对于CPI的影响也出现相应的波动。当猪肉价格指数为正时,会对CPI产生向上的推动力量。我们将猪肉价格指数影响CPI的百分点除以CPI,就得到猪肉价格指数对CPI变动的贡献率。如图15所示,在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猪肉价格指数对CPI上升的贡献率达到了20%以上,其中有3个月的贡献率超过了35%。这说明这段时间CPI上升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猪肉价格上涨。由于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是消费者福利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所以猪肉价格指数对CPI的影响,也显示了猪肉价格波动对于消费者的福利有着重要影响。

图14 猪肉价格指数影响CPI的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5 猪肉价格指数对CPI变动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

中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

 由于我国生猪市场本身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波动幅度较大,生猪和猪肉价格的波动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也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养猪业的价格波动进行风险管理,以平抑价格波动,保证养猪业的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养猪业价格波动风险管理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1 宏观管理

养猪业价格波动分析的宏观管理,主要是从社会的层面平抑价格波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政府调控、市场机制以及社会组织协调几个方面。

(1)政府调控

首先,政府可以采取相机决策的市场调控措施以平抑生猪价格波动。2009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并逐步完善了生猪市场调控办法。在2009年初生猪价格较为低迷的情况下,为保护生产者利益,以及避免未来更大幅度的市场波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出台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试行)》;到2012年该预案修订为《缓解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到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以及商务部又对预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2009年以来不断完善的调控预案,主要是设定了以猪粮比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率为主的生猪市场预警指标,划分了预警的区域,并确定了针对不同预警区域的响应机制。主要的响应措施包括冻猪肉和活体猪的收储和投放、能繁母猪补贴,进出口的管理几个方面。2015年修订的预案中,能繁母猪补贴以及活体猪储备不再作为响应措施。2009年以后,在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根据调控预案多次启动响应措施,对于平抑生猪价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政府可以建立生猪价格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可以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以帮助生猪生产者及时准确地了解生猪的市场动态,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而不是盲目的在价格上升时扩张规模,在价格下降时削减规模,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在前述的调预案中都明确了生猪市场预警的指标,以及公开发布的负责单位以及发布周期等。目前生猪生产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得相关信息,对于其制定生产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目前的预警系统仍存在不足,如预警指标中缺少如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生猪存栏数量等具有重要预测意义的生产指标。虽然目前农业部会发布4000个监测点或400个监测县的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动率数据,但样本的代表性不足,很难根据此数据判断全国的情况。

再次,政府可以通过促进生猪产业升级来减小生猪市场的不稳定性。前文已经分析,生猪生产的滞后性、生猪生产者信息缺乏、疫病、食品安全事件等外部冲击都是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促进生猪产业的升级,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来保证生猪市场的平稳运行。首先,政府可以支持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扶持一批有品牌的大中型生猪企业的发展。当生猪养殖企业规模较大时,其主要目标是追求长期稳定的利润,会按照生产计划保持相对稳定的规模或逐步扩大规模,而不是根据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地调整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大型养殖企业有实力获得更充分的市场信息,以减少盲目的行为。其次,政府部门可以帮助产业提升技术水平,比如加强生猪疫病防控体系的建设以及促进养殖企业提升养殖技术水平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小大规模生猪疫病爆发的风险。再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促进全社会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提升,以避免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给生猪产业带来的冲击。

(2)市场机制

在政府调控措施之外,也有很多的市场机制可以对生猪价格波动形成一定的抑制,以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首先是生猪或猪肉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可以通过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机制,调节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因此发展生猪期货市场有利于生猪价格的稳定。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便出现了生猪期货(Live Hogs Futures),之后到1997年生猪期货被瘦肉猪期货(Lean Hogs Futures)所取代。目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瘦肉猪期货交易比较活跃,美国大量生猪养殖从业者利用期货市场来实现套期保值。虽然目前美国生猪价格波动也比较剧烈,但在期货市场的帮助下,生猪生产者的盈利水平还比较稳定。我国2007年开始出现生猪价格大幅度波动以后,社会上关于生猪或猪肉期货出台的呼吁越来越多,大连商品交易所也在持续进行调研和相关的研究。随着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猪或猪肉期货会在我国上市并成为生猪养殖户避险的一个重要工具。

其次是生猪保险。生猪保险可以帮助生猪生产者减小由于价格过度下跌导致的损失,从而稳定其生产的规模。我国在2007年以后针对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保险市场发展的政策。200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提出财政支持开展能繁母猪保险;2008年8月,财政部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选取湖南、四川和吉林三省作为试点省份开展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工作;2012年财政部出台新的文件,将育肥猪保费补贴区域扩大至全国。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生猪保险发展迅速,对于生猪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再次是猪肉的进出口贸易。国外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当国内短缺时,猪肉进口的增加可及时满足国内需求,而在国内过剩时,进口的减少或猪肉的出口可减小国内的供应。由于我国目前猪肉出口受到很多限制,因此“蓄水池”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猪肉的进口。近年来,我国猪肉的进口量有明显增加,国外市场对国内生猪价格的调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图16 中国猪肉和冻猪杂碎进口量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

(3)社会组织协调

在社会层面,行业组织也可以发挥作用,来降低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首先,通过行业协会内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生猪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充分的市场信息,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其次,生猪行业协会可以倡导生猪生产者加强行业自律,减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促进生猪行业的健康发展。

2 微观管理

微观层面的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活动,来减小生猪价格给其带来的损失。除了充分收集信息,以对市场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降低风险。

第一是向下游延伸产业链。由于冻猪肉储存时间较短,储存的成本较高,因此在生猪价格波动时,养殖户很难借助储存的猪肉来减小损失。而猪肉制品的储存时间比较长,并且储存成本比较低,如果生猪养殖企业向下游发展去生产肉制品,则在价格低迷时,尤其是低于生产成本时,把猪肉制成肉制品储存起来,在价格回升后再将肉制品销售出去。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生猪价格出现了波动,但生猪生产者仍然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盈利。

第二是适度发展高端、多样化产品。根据前面的数据我们看到,在美国,由于生猪价格在猪肉的销售成本中只占较小的一部分,生猪价格的波动并没有引起猪肉价格的明显波动。这一点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保持一定的利润率水平的情况下,即如果企业生产的生猪或猪肉相对于市场的一般产品附加了更多的价值(也必然会附加更多的成本),即生产高端产品或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产品,则该产品的价格受到总体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这样生产者也就可以跳出频繁波动的市场环境。

前瞻

1 短期内生猪价格仍可能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由于我国生猪产业的结构调整还在进行中,生猪产业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短期来看,生猪市场在短期内仍然可能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首先,目前的空间布局结构仍在调整过程中,我国基于各省生猪出栏量计算的生猪空间基尼系数在2007~2013年期间总体平稳的情况下,2014年开始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由2013年的0.4694上升至2015年的0.4802。这说明2014年以后,生猪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明显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在国家一系列关于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的法规政策出台后,东南沿海地区生猪生产比重明显下降,而中东部主产省的比重明显上升。2013~2015年,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几个东南沿海省份,生猪出栏量的比重由15 %下降至13.7%;而河南、湖南、山东、湖北和河北5个省份的比重由34.3%上升至35.3%。未来随着我国对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继续推进,我国生猪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还会进一步调整,在生产区域转换过程中如果衔接不够紧密则会导致生猪总体供应的波动,从而引发价格的波动。

其次,我国生猪的规模结构仍在调整过程中,近年来我国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持续上升。2010~2015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出栏量比重已经由34.5%上升至43.3%,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猪场出栏量比重由15.4%上升至20%。但目前的规模化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差距,在2012年美国年存栏5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量比重就达到了61.9%。未来,随着我国生猪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养猪业越来越具有规模经济,即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竞争力更强。因此,小养殖户和散养户的退出与中大规模养殖企业的扩张,将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存在,这种规模结构的转换过程如果不顺畅,比如小、散养户退出的速度过快,大型和中型生猪企业的规模扩张还没有跟上,也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明显波动。

 2 长期来看波动幅度会有所减小

长期来看,我国养猪业的价格波动幅度会有所缩小,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导致生猪市场不稳定的各类问题将不再突出。首先,地区的布局结构逐步稳定,在长期,生猪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会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情况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基本解决,地区布局也会稳定下来。其次,规模结构变化也会逐步稳定,各种规模的养殖户在市场上的持续竞争,最终会形成稳定的规模格局,尤其是未来我国生猪产业的主力,将是中型和大型的现代化养猪企业,这些企业以打造品牌为重要目标,决策更趋理性,成为市场稳定的重要基石。再次,未来我国生猪产业的技术水平会明显提高。虽然目前我国生猪产业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现代化养猪企业的发展,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将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一方面能保证我国生猪生产供应的稳定性,如减小大规模疫病的冲击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优质和多样化猪肉产品的提供,这使得市场分层也会促进更多细分市场的形成,最终有利于减小价格波动的风险。

 

文|特邀作者_郭惠武 博士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查看所有评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face6 face4 face3 face5 face2 face1 face7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图片